国学经典读后感

时间:2025-04-06 07:59:24
国学经典读后感 14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 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读后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

读诗词能净化人的心灵,记古文能教人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也要求我们读记《国学经典诵读》,不但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读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学经典诵读》,我最喜欢的一句《论语》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礼貌,那么,不论谁都是自己的兄弟。你为什么要烦恼自己没有兄弟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自己表现的十分谦卑恭敬有礼貌,大家一定都会接纳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摆出一副骄傲自大,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肯定没有人会理睬自己,更别说是接纳,甚至会讨厌自己。

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边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热讽。这样的人谁会接纳你?谁会欣赏你?反而对人宽厚热忱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看了《国学经典诵读》,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还敬你十分,只要你宽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实意就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勤劳机敏就会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后还要读更多的《国学诵读经典》,看更深奥的古文词,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盈。

既然看《国学经典诵读》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看几遍,多学点知识,你们说对吗?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2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3

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国学经典读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俭,讲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子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季文子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为榜样,季文子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读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4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5

周三下午,学校举行了国学诵读展示活动,邀请家长与同学们一同欣赏优美的经典诗文。精彩的诵读表演,多彩的表现形式、撼人心魄的场面。同学们深情倾心的演绎,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旋律,师生共同感受着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世界瑰宝。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极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记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更有木兰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一首首悲壮豪情的诗词,谱成了一篇篇美妙的乐章,仿佛把我们每个人都带到 ……此处隐藏2468个字……融让梨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经过教授系列的讲解,我才觉得真是很值得我去学习,我们平时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从不知礼让父母和他人,不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比起孔融和黄香真是太惭愧了。还有朱熹写“桃”字的故事,朱熹小时候练字,书写“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诗句时,不慎将“桃”字写错,父亲看了后写到:“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也”。朱熹看后自觉地把“桃”字重写了1000遍,正是他这种认真对待错误的态度使得朱熹成了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三字经》了,我希望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我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读一读《三字经》,吸取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精华,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材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2

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它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种,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去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空虚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与博学之人畅谈一次,受益胜过读书。一个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酿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钱财是为了购买书笔。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经典诗句多么深刻啊,读了这首诗我们谁都明白,留给子孙的最好财富是书,告诉我们最简单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学习。这一句句经典话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中华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着这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让我们鉴往知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创造文明的新中华!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3

暑假了,妈妈帮我办了张昆山图书馆的卡,带我去看书。

来到图书馆,我才明白什么是书的海洋,也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需要书的引领。一个假期的阅读,真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就拿我读的所有故事的一个小故事——《铁杵磨成针》来说说我的感受。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什么做什么都要有恒心才能成功。就像宇航员叔叔也是凭着毅力经过重重锻炼和考验才能飞上宇宙、征服宇宙的。还有奥运健儿们也是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怕苦,不放弃,才能夺得金牌,为我们祖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数的突破。我们的祖国也是经过不断努力才能有了现代化的今天。所以我也要从小不怕困难,我的字写得不太好,今后我要每天认真练字,横要横得平,竖要竖得直,撇要有笔锋,捺要有捺脚,不怕手酸,坚持不懈地练,相信我也能把字练好。还有我也要坚持把二胡拉好,要让我的辛勤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当然,作为小学生,我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长大了为祖国作一份贡献。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4

最近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我虽然才读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浅。

《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是《国学经典》里的第二个故事,它说得是在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缅伯高在过沔阳河时,他想给天鹅洗个澡,从笼子放出来时,天鹅展翅飞向天空。缅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几根鹅毛。礼物飞走了,缅伯高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敬献给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象缅伯高那样,天鹅飞走了,只剩下鹅毛,就诚实的将鹅毛敬献给了唐太宗,送给别人的礼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礼物本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的去对待别人。你怎么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通常也会如此待你。就如庄子在《庄子。渔父》中写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 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