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4 12:25:25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1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

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2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 ……此处隐藏6602个字……土地,直至陷于破产的境地。比这个故事本身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端木的笔下,无论是占有土地的富户,还是辛苦耕耘的农民,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以土地为根基的生存态度和生命意识。他们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悲、开拓与挣扎、幸福与失意都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这里既是他们降生之地,也是他们埋骨之所。无论他们在何处漂泊,他们的血脉与精神都留在了这里,并且最终要回归到这里,与花草山川、寒冰冬雪融为一体。这种“落叶归根”的观念,其实正是端木自己的土地意识的折射。

早在南开中学期间,端木就发表了论文《力的文学宣言》,倡导“力的文学”,其中就包括“土地的力”。在他的观念中,这种“力”是美的张扬,是健全人性和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作品中对故乡纤细而精致的怀念,另一方面他又憧憬着用泪水洗去强加给故乡的“一切的污秽和屈辱”,大声疾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对于端木作品中的“两副笔墨”,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粗、重、大”和“轻、细、小”两种迥异的创作风格,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来源于端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大草原的空旷与寂寞、母亲的郁恺、走向没落的士大夫的大家族生活”熏陶了他“细腻与善感的本性”和“彻骨的忧郁”;另一方面,父辈传下来的“莽原子民的奔放、骠悍”又赋予了他堂

吉诃德式的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梦⑤。很长时间以来,东北由于地理的偏远和气候的寒冷,形成了豪放粗野的民风。同是东北作家的萧军就曾说过,“我家乡那地方,民风是很闭塞、骠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土匪别称)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在几乎所有的东北作家的笔下,我们都能看见那些有着顽强求生意志和冒险精神的“土匪”,他们因为生活的压力被迫铤而走险,但依旧与土地保持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特殊的群体,作家们对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不过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以他们为主力的抗日联军成为了捍卫故土、保护家园最坚定、最无畏的力量,也就自然成为了作家们笔下肯定和赞扬的对象。在端木的小说《遥远的风砂》中的“煤黑子”,从烧杀抢掠的土匪变成了抗日的战士,成为了作家讴歌的力与美的化身。此外,在《科尔沁旗草原》中,端木还塑造了一个满身野性的女子水水,也可以作为这种狂放之美的另一种象征。这些不屈服于命运和自然、富于抗争和活力的健全生命,为我们理解东北的人物和文化提供了别样的参照。

端木曾经自称“性格的本质上有一种繁华的热情”,自己与故乡人民双重的奴隶地位“形成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⑥。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表白的那样,“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他热爱那里参天的白桦和金黄的豆粒,他怀念那里高远的夜空和清亮的空气。这片土地养育了端木蕻良,他也永远属于这片土地,关于故乡的点滴记忆,也必然会横亘他的生命。即使在远离家园的异乡,相信在他的梦中,依旧会有萦绕不去的东北土壤的芳香。

【注释】

①端木蕻良:《在内兴安岭原好森林里》,见《端木蕻良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②端木蕻良:《在草原上》,文载同①。

③端木蕻良:《早春》,文载同①。

④端木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文载同①。

⑤陈悦:《瑰伟的英雄梦幻与潜抑的生命低语─—端木蕻良小说世勇的精神透视》,见成歌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⑥端木蕻良:《我的创作态度》,文载同①。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10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二、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11

一、引入情境,营造气氛,感悟时情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运用身边的资源,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而课堂气氛很融洽,也很浓厚。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三、面临的问题及纠正措施

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担心问问题会被同学看不起,没有问问题的意识。

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让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

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